第390章 温暖(3 / 3)
&esp;&esp;陇西人对此并不陌生,那边的羌人,常穿着此物。
&esp;&esp;但北地人就有些懵懂了,原来,虽然北地也有长毛绵羊,但因为毛太过粗糙,不适合纺线,故北地这种衣物不多。
&esp;&esp;“此衣虽暖,但也味重,一股羊骚味。”
&esp;&esp;一个来自陇西的戍卒如此说,但当他接过羊毛衣后,却惊讶地发现,虽然也有异味,却没有他想象的重。
&esp;&esp;原来,黑夫春天时前往陇西羌中,观羌人铰羊毛有感,遂上《铰羊毛为衣疏》,此疏被秦始皇批准,按照黑夫的建议,让乌氏倮派商队前往湟中,购置了大量长毛羌羊,赶到陇西驯养,又用买、骗、抢等诸多手段,让数十羌女入塞,传授织工铰毛纺线之术。
&esp;&esp;少府下属的东、西织室,以及墨者们又集思广益,发现造纸时所用的草木灰,亦可为羊毛脱脂,遂在入秋最后一次剪羊毛后,赶制了一批异味较轻的羊毛衣,十一月衣成,分别送往北地、上郡、陇西。
&esp;&esp;因为天雪道路难行,五百件羊毛衣,今日才到义渠城,陈平便向黑夫提议,一天都不要耽搁,立刻给郡兵们送去!
&esp;&esp;“郡尉曾说过,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今日送衣,亦如赠炭也!”
&esp;&esp;雪天被冻得发抖的戍卒郡兵们穿上此衣后,虽觉得有些痒,但好歹没之前冷了。
&esp;&esp;除了羊毛衣,甚至还有一些狗皮帽子,黑夫亲自给那五百主戴上,他冻得发红的耳朵,也被保护了起来,顿时感动得下拜,将头稽在雪地里……
&esp;&esp;不过,问题又来了,郡兵、戍卒有千余人,羊毛衣却只有五百件,狗皮帽更只有二十多顶,该怎么分?
&esp;&esp;这个任务,黑夫不必亲自出马,交给了陈平来办。
&esp;&esp;陈平宰肉平均,分衣帽也不在话下,他让各百将、屯长出列,将狗皮帽子和最好的羊毛衣发给他们,接着,又让各什长、伍长出列,分予毛衣。
&esp;&esp;其后,又按照爵位高低,依次排列,一个个地发放……
&esp;&esp;如此一来,有爵者基本人手一件羊毛衣,剩下的人,则按照年龄高低来排,一直发到运衣服的辎车变空为止。
&esp;&esp;秦军本就是等级分明,这么分,众人都无话可说。
&esp;&esp;“一什之中至少有五件,遇到天雨雪时,让出门执勤的人穿又何妨?”一边说着,黑夫还将自己身上的羊毛衣脱下,递到了一个看上去年龄很小,脸蛋已被冻得即将开裂的少年手中!
&esp;&esp;“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esp;&esp;由黑夫领头,郡兵、戍卒们也纷纷效仿,就像他们之前蜷缩取暖,挤到了一起,众人共享暖和防寒的羊毛衣,一首《无衣》,渐渐变得高亢,传遍了军营,传遍了义渠城!
&esp;&esp;“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esp;&esp;“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esp;&esp;“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esp;&esp;歌声里,仿佛整个义渠城,都被环灶包围,这股发自内心的温暖,好似要将满城霜雪融化……
&esp;&esp;……
&esp;&esp;次月,这件事传回咸阳后,亦得到了秦始皇的称赞,令关西郡县尉官效仿,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冬天里,军官给士卒送衣、食之举,遂成了惯例,后世称之为:
&esp;&esp;“送温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