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新时代艺术家(重生) 第805章(2 / 2)

加入书签

世界的富豪。

用“审查制度”“文化保护主义”狠狠拷打只是开胃菜,大餐还在后面,拿中国强力人物开涮。

开个玩笑而已。

各种情况都考虑过,每一种都有节目效果。

如果沈三通是书呆子形象,那就看这位东方娱乐业大人物在访谈中出糗。

预设爆点是嘴中国领导,然后看沈三通反应。

如果沈三通“玩不起”,开不起“简单”的“玩笑”,说明他有强烈的文化偏见,也是一种节目效果。

正好完美符合美国叙事里的东方形象。

刻板、教条,虫族一样的从上到下的专制。

如果沈三通用“幽默”化解了主持人的诘难,节目结尾会给他一个认可,用“欢迎来到好莱坞”作为结束。

这是文明中心,给他沈三通盖上了认可的印章。

这个节目效果不容易出现,但也在考虑之内。

也有爽点和赢点,观众会很嗨。

看,东方大人物又如何?

在刁难面前,依然要遵从他们的规训和规矩。

结果出了一点点意外。

沈三通不是“华裔书呆子”,不是“刻板严肃玩不起”,也不是“幽默”。

他掀桌子了。

把棋盘都给砸了。

不对,是把棋盘拿在手里,疯狂爆头。

当场反杀。

没有破口大骂,而是心平气和到让人破防,用数据打脸。

好莱坞在中国卷走接近20亿刀,而华语片在北美没什么好排片。

当场揭穿好莱坞的双标。

好莱坞特供版是商业手段,华语电影选择第三世界故事,揭露索罗斯的掠夺就要遭受质疑。

怎么说呢,没有任何节目效果,乏味透顶!

美国可以做,不代表别人可以说。

主持人都能想象电视机前的观众听到沈三通一席话的感受,很“刺耳”!

到了这一步,直播还在继续。

毕竟这是他们做的局,就算脸都肿了,也要撑下去。

直到沈三通直戳痛点:先治治贫民窟,再谈文化多样性。

放在中国,这种说法简直小儿科,高铁都能破坏回家的仪式感,算是最低层次的批判了。

但立刻引来娱乐主管介入,面子什么的都是小事,不能让沈三通说下去了。

主持人能混到今天,纪律性不容多提,顺滑的攻击沈三通:“哈,看来这位来自于东方的娱乐业大人物,难以改变自己习性,娱乐节目也这么严肃,很难让人想象他生活在什么样的文化环境之中。”

“也许他认为我们喜欢听他讲课吧。”

主持人神情忽然严肃:“哈,可我偏偏告诉他,不!我们是自由的!”

又赢了!

没人要求主持人如何去做,这是基本能力,没点纪律性的早被淘汰了。

主持人插科打诨,一点不尴尬,也绝口不提沈三通竖的中指。

这是反抗符号。

不是一般黑哥们的满嘴脏话,摇滚的抽象行为,是真的反抗,不是代餐,直指社会问题。

金融危机之后,反权威的暗流汹涌澎湃,结合沈三通前后文,有可能成为一种符号。

主持人必须把反抗意味解构、消解,眼下是大选年,稍有不慎会被一些人拿来做文章。

另一边。

专访现场。

沈三通恶心坏了。

想要专访他的媒体很多,纽约时报、时代周刊都在列表之内。

这两家过去和他有一点点恩怨的媒体,早在他赴美之前,已经在努力沟通,想要拿到他的头访,价格会匹配到顶级。

沈三通不需要这些媒体给他认证,也不是拿了西方奖项或者出席了西方颁奖典礼,在上面表演了节目,就长年累月反复营销的人。

而沈三通越是不需要,这些媒体越渴望获得头访。

最终选了《好莱坞报道》,这家主要报道好莱坞新闻,关注好莱坞娱乐产业的媒体。

把话题限定在电影,在娱乐层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