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43章 秀才科(2 / 3)

加入书签

考试的内容太僵化,第二个是录取的人数太少了。

&esp;&esp;就拿宋代来说,科举的主要内容就集中在了经义文章和诗词上面……等到明代,出现了八股之后,就连格式也被限制死了。

&esp;&esp;规矩越来越多,路子越来越窄,代表什么呢?也就是门槛越来越高,想要中进士,不光要有十年寒窗苦读,还要有名师指点,互相帮衬,才能顺利过关斩将。

&esp;&esp;门槛高了,对谁有好处呢?

&esp;&esp;当然就是豪门!

&esp;&esp;寒门子弟可以能一辈子也遇不到名师,哪怕苦读苦学,也几乎不可能掌握科举的要领,但是世家可以,他们什么条件都不缺,这也就是,为什么寒门子弟明明占了九成以上,可是在官场上,他们的人数还不足一半,处处处在下风的原因。

&esp;&esp;另外一个方面,很多人都有个错误的念头,以为精挑细选,精心培养,出来的一定是人才!

&esp;&esp;或许某些情况是对的,但是这么培养官员,是显然不成的……一个优秀的官员,除了要有足够的专业才能,还要接地气,知道民间想什么,能够从老百姓的立场出发,想问题,解决问题。

&esp;&esp;让一个从小出身豪门,含着金汤匙长大,光知道读书的人,如何体会三餐不济,饥寒交迫的感觉?

&esp;&esp;根本做不到吗!

&esp;&esp;而且朝廷之上,世家子弟比例太高,任何政策,都要照顾世家利益,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让人家是大股东呢!

&esp;&esp;就算暂时能压得下去,强推新法,早晚也会遭遇反扑……这也就是历来变法都回遇到人亡政息的原因所在!

&esp;&esp;“为了我们的变法,该动科举了!”王宁安意味深长道。

&esp;&esp;王安石含着笑,“王爷深谋远虑,你推普遍的大众教育,怕就是布局这一天了!那这一次科考的主考官,非王爷莫属,我给你当副主考!”

&esp;&esp;王宁安愣了一下,连连摆手,“别,介甫兄,咱们俩都不适合当主考,我有个更好的人选。”

&esp;&esp;“谁?”

&esp;&esp;“文彦博!”

&esp;&esp;……

&esp;&esp;“王宁安,我给你什么仇,什么怨?有本事你拿刀子杀了老夫!老夫做鬼都不会放过你的!”

&esp;&esp;都不知道多少次了,文彦博简直气炸了肺!

&esp;&esp;他突然想起了那一次和王宁安的谈话,他说王宁安只是一个人,早晚会被斗垮,可王宁安却告诉老文,历史不会总是由士人书写,他推动教育,提拔寒门,的确有了很大的成果,但是老文还是老神在在,不相信王宁安能赢。

&esp;&esp;可是这一次老文却傻眼了!

&esp;&esp;王宁安提出,要设立秀才科,作为选拔吏员的标准考试,除了基本的比试内容之外,还有法令,典章,教育,军务,治安,商业,建筑等等内容……应试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门类,考核通过之后,就可以进入六房,充当书吏。

&esp;&esp;同样也是三年一次考评,五年一次大考,做得好就可以正常升官,哪怕进入六部,或者是政事堂,也都是可以的,丝毫不会因为学历的问题,就比进士官低一等……只要进入官场,机会就是平等的,只留给能做事的人!

&esp;&esp;这套漂亮话文彦博不怎么在意,可后面的录取人数,让老文傻眼了!

&esp;&esp;一万人!

&esp;&esp;一万人啊!

&esp;&esp;王宁安你就是个疯子!

&esp;&esp;大宋朝开国至今,录取的进士也没有一万人啊!

&esp;&esp;你这是要干什么?

&esp;&esp;以老文的智慧,他当然明白,人数夸大,就意味着原来那些根本考不上进士的人,有了上升的机会。

&esp;&esp;这部分人当中,多数都是出自中小地主家庭,一般的商人子弟,还有一些市民……套个后世的概念,就是中产阶级……再过几年之后,教育铺开,优秀的农民子弟也能挤入这个行列,单打独斗,或许他们不是世家子弟的对手,但是架不住人多,这里面总会出几个超级高手。

&esp;&esp;可以想见,未来大宋的朝堂,必定是以寒门子弟为主体!

&esp;&esp;历代的变法为什么很容易失败,那是因为光打击了既得利益者,而没有建立新的利益集团取代。

&esp;&esp;商鞅变法成功了,是因为培育出军功耕战集团。

&e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