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06章 杀向政事堂(2 / 3)

加入书签

了半晌,也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esp;&esp;不得不说,随着吏治改革,一大批旧派老臣都被赶走了。

&esp;&esp;如今的政事堂,包括京中地方官吏,多数都是新派官员,主张变法的力量占据了绝对优势。

&esp;&esp;正因为如此,在赵祯的心里,也对变法派领袖王宁安产生了怀疑和忌惮,这也就是整件事情的根源!

&esp;&esp;但是此刻的赵祯,却发现自己错了。

&esp;&esp;所谓的变法派,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

&esp;&esp;而旧派官僚士绅,他们的力量,依旧足以撼动整个大宋。

&esp;&esp;赵祯缓缓闭上了眼睛。

&esp;&esp;他想起了当年赵大问赵普的一个问题,赵大问天下什么最大?赵普没有回答皇帝最大,而是说要去思考,过了一天,赵普告诉赵大,说道理最大!

&esp;&esp;赵祯也在问自己,这朝廷,什么最大?

&esp;&esp;是皇帝最大吗?

&esp;&esp;不是!

&esp;&esp;是规矩!

&esp;&esp;是立国百年,延续下来的规矩,是千年道统传承,一代代人杰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案例。譬如说,皇帝要祭天,立刻礼部就会把历代的祭天程序找出来,斟酌损益之后,皇帝照着办就是了。

&esp;&esp;皇帝想要立太子,立刻就有人出来,拿出历代的掌故,是立嫡,立长,立贤,他们都有一堆说话,你要是没儿子,拖延日久,不立太子,这帮人也会跳出来,打着什么祖宗江山,社稷为重的旗号,逼着你过继宗室子弟,继承大统!

&esp;&esp;对外用兵,对内施政,甚至是任用臣子,全都有一套规矩,如果臣子们的看法一致,基本上没皇帝什么事,只有当臣子看法不同的时候,才需要皇帝站出来裁决。

&esp;&esp;……

&esp;&esp;说了一大堆,其实就是一点,当前朝廷的规矩,历代的法度,还是偏向旧派官员的,毕竟这些东西就是他们的前辈订立的!

&esp;&esp;如今看起来变法派充斥朝廷,势力雄厚,那是因为出了王宁安这个异类,加上一个不敬天,不畏祖的王安石,二王辅佐,加上皇帝的意志,才让变法顺利往下推。

&esp;&esp;如果这三方,稍微出现一点问题。

&esp;&esp;皇帝改主意了,王安石倒台了,或者王宁安被排挤,那些被压制的旧派官员,就会立刻反扑,摧毁变法,重新夺回大权。

&esp;&esp;丝毫不要怀疑他们的力量!

&esp;&esp;在历史上,王安石和神宗的结盟,不就是如此吗!

&esp;&esp;相比之下,二王和赵祯的结盟,只不过比历史上更加强大而已,远远没有到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地步。

&esp;&esp;想通了这些之后,赵祯突然变得惭愧起来,他甚至不太敢看王宁安。

&esp;&esp;变法远远没有成功,人家旧派官员,随便出了一招,用陈琳设计,就葬送了十万人马,差点毁了西北大局,也差点让君臣翻脸!

&esp;&esp;赵祯啊赵祯,你有什么自傲的本钱?

&esp;&esp;变法远没有成功,天下远远没有太平大治,中兴没有完成,还有那么多虎狼环视,内忧外患,还必须要贤臣辅佐。

&esp;&esp;这时候和王宁安闹翻了,简直是自毁长城。

&esp;&esp;哪怕赢了又如何?

&esp;&esp;变法只会迅速失败,大宋又会回到原来的老样子,甚至更加不如!

&esp;&esp;人亡政息,这个教训还不够惨痛吗?

&esp;&esp;赵祯相比起一般的皇帝,他还是很有大局观,又很想建功立业,真正中兴大宋……经过了这一番的反思,他对王宁安的猜忌化解了大半。

&esp;&esp;当然了,身为一个帝王,怀疑是他的本能,只是赵祯重新清醒了。

&esp;&esp;他和王宁安,还需要联盟,还需要一起对付庞大的守旧派,千万不能自以为是,自毁长城!

&esp;&esp;想到这里,赵祯越发尴尬,他咳嗽了两声。

&esp;&esp;“景平,朕真是老了,竟然连这点小把戏都没有看穿,真是惭愧啊!”

&esp;&esp;王宁安注意着赵祯的神色,当发觉皇帝有了悔意,王宁安也暗暗松了口气。

&esp;&esp;他是真不想和赵祯翻脸。

&esp;&esp;说句不客气的话,这些年,他见赵祯的次数,远远多于老爹,他对赵曙下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