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36章 不一样的将门(2 / 3)

加入书签

&esp;&esp;放眼整个大宋,武学是失败的,不过有一个地方,武学成功了,那就是开封!

&esp;&esp;各大将门真的狠了心,把所有子弟都塞进去,还嘱咐狄青要狠狠操练,绝不客气。

&esp;&esp;过去的两年,将门子弟完全没了安逸的生活。

&esp;&esp;天不亮就要爬起来打熬身体,严格训练。

&esp;&esp;功夫拳脚,骑马射箭,兵书战策……除了这个传统的项目之外,还有侦查,测绘,统计,后勤……课程之多,简直比官学还要累!

&esp;&esp;弄得这帮家伙跟要死了似的,好多人嚷嚷着,宁可去考进士,也不来武学受罪。

&esp;&esp;只是说归说,付出了就有回报。

&esp;&esp;比如嘉佑二年的会试,很多人都只看到了六艺学堂包揽甲科进士,大放异彩。

&esp;&esp;却忽视了开封武学的成功,北宋的武科是没有殿试一关的,通常都是兵部主持,考生外行居多,考官更外行,能选出什么人来,也就不问可知。

&esp;&esp;这一次赵祯却是一反常态,他任命狄青为武科主考。

&esp;&esp;以往的考试题目主要是两项,一个是策论,一个是弓马射箭。

&esp;&esp;这次的考试科目完全改变了,考试分成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科目,包括骑射,策论,体能等等。

&esp;&esp;第二部分则改成了实战较量。

&esp;&esp;狄青从军中抽调了一批年轻将领,先是进行沙盘推演,接着是实战演习。从头到尾,没有一丝一毫的含糊。

&esp;&esp;而且狄青还制定了近乎残酷的要求,打赢军中将领,才算是通过会试。

&esp;&esp;很不幸,武科的通过率不足两成,只有区区126人!其中将门子弟,占了95人,剩下的31人,也是武学出身。

&esp;&esp;论起比例,武科来得要更加惊人!

&esp;&esp;这也没有办法,毕竟武学太专业了,根本不是能满天下推广的。

&esp;&esp;事后赵祯还反思了自己的错误。

&esp;&esp;当初一时兴起,就嚷嚷着满天下办武学,可试问能当武学教师的,整个大宋有多少?鸿儒哪都有,名将也就那么几个!

&esp;&esp;摊子铺得很大,投入不少,可是到头来,却培养不出几个合用的人才,有什么必要吗?

&esp;&esp;赵祯找来王宁安和狄青,仔细商量过,毅然废除了之前的命令。

&esp;&esp;赵祯决定,成立皇家武学院,并且亲自出任山长,太尉狄青提举日常教务。

&esp;&esp;皇家武学,在各地设立四处预科学堂。

&esp;&esp;以后凡是要参加武举考试,必须进入皇家武学院学习。

&esp;&esp;而且赵祯还规定了一条,以后所有恩荫入仕的武官,必须经过武学院培训,并且通过考核,才能正式领兵,不然,就只能领俸禄,没法上战场,更没法升迁加官。

&esp;&esp;毫不客气说,有关武学的改革,步子迈得非常大。

&esp;&esp;首先,不经过学院培养,就没法参加武举考试,换句话说,等于武学院垄断了武举。其次,将门的世袭权力也被打破了,你们可以世袭罔替,但是想上战场,想立大功,就必须有真本事,什么是真本事?就是武学院的考试!

&esp;&esp;武举的改革,等于同时动了将门和文官的奶酪,只是令人惊讶的是却没有多少反对声音,实在是令人玩味。

&esp;&esp;文官们一直瞧不起武将,这是他们改不了的毛病。

&esp;&esp;六艺学堂在会试的亮眼表现,让他们觉得对付六艺更重要。

&esp;&esp;接着又闹出了青苗法,闹出了交子的事情,文官的所有注意力,都被吸引过去了。

&esp;&esp;至于将门这边,大家伙也在思量,虽然直接给官职不错,可是没有本事,就抬不起头。再有,经过了几代人繁衍生息,每一个家族,都有子弟众多。

&esp;&esp;拿杨家来说,和杨怀玉平辈的堂兄弟就超过了一百人!

&esp;&esp;僧多粥少,除了杨怀玉等寥寥几个,能通过恩荫入仕,其他人都没了希望。再过几代,或许就跟普通百姓一个样了。

&esp;&esp;可是进入武学不一样,大家伙都是一样,不管嫡庶,谁有本事,谁就能当官领兵,谁家有本事的人多,就能抢更多的武进士。

&esp;&esp;以后将门子弟不是看祖宗的功勋有多大,而是看家里头能撑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