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争宠(1 / 2)
“所以,这个故事怎么样啊!”
“好,讲的好啊!”
“再讲个故事啊,没有听够啊!”
“再讲一个故事。”?西门飘雪说道。
魏征继续说道:“我再讲一个故事啊!”
任何需费力讨好的关系都不能长久,需小心翼翼维持的都不是常态。
真正爱的人不需要讨好,需讨好的都不是真正爱你的人。
生活已经那么累,何必看别人脸色生活。
人生路七七八八,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你不是银子,自然不可能人人都喜欢你。
把眼光挪到自己身上,关闭自己的耳朵,别在意他人的想法看法,人终究是要为自己而活。
不讨好他人,不在意四周的眼光,才能不活成庸庸碌碌的千人一面。
别人说的话听听就好,别人的眼光不必放在心上,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的能量,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
与其讨好他人,不如充实自己。
世上哪有感同身受,针不扎到自己身上,就体会不到那种疼痛。
人人都有自己的苦处,有苦不必宣扬得人尽皆知,人尽皆知的苦,只是徒增笑话。
真正的成熟是从不说苦开始的,眼泪与诉说都改变不了故事的结局,正如贝壳中的沙粒自我消化,默默坚守才能化成珍珠。
解释诉说悲伤只是一遍遍地重复过去,一遍遍地往自己的伤口撒盐,人要往前看,只活在过去的记忆里,生活也会把你抛弃。
遇到事情别慌不择路大吵大闹,冷静下来就能找到出路。
遇到点难处别搞得像天底下你最可怜,逢人就说自己的不幸,要知道没人能帮得了你,只有你自己振作起来,才能解决问题。
曾看过一句话:凡是觉得辛苦的都是强求。
勉强来并非真心,自然不会长久。
爱他人之前,先学会爱自己。
别勉强自己,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开心,人活一辈子,搞得自己都不开心,那还有什么盼头。
规规矩矩四四方方地活了大半辈子,勉强自己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偶尔也“放纵一下”,让真实的自己透透气。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别勉强自己,人没有十全十美的,真做不到的事就算了,努力过了就好。
不勉强他人也是不勉强自己的一种方式,哪能事事称心如意,哪能人人都符合你的要求。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庄子曾说“我偏要勉强”,结果历尽千难万险。
遇见不喜欢的人,无需改变他们。
遇见看不惯的事也没必要斤斤计较,非要按你的原则来。
大千世界,规则众多。
魏征继续说道:“我再讲一个关于皇上的故事啊!”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能够和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比肩的书法家、诗人。
能文能武,长得还风度翩翩,可这样的帝王居然是个儿控。
如果父爱可以计量,那么别人家的父亲比起来,他的父爱只多不少。
我们先来说太子李承乾,他是长孙皇后的长子,是太宗所有的皇子中最彪悍聪颖的,深得宠爱。
公元630年(贞观四年)五月,唐太宗下诏令承乾“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要培养李承乾作为储君的政治能力啊,可是那时候的李承乾才12岁,要是放在现代,这是小学六年级左右的年龄,这就开始锻炼他了。
足以见得,太宗是多么想这个儿子长大后能继承自己的衣钵。
李承乾生病时,太宗就说可以不用每天上那么多课,要多注意休息,好宠溺的父亲啊!
太宗这个不信佛的人为了儿子居然也愿意请道士为儿子祈福,还大赦罪人,替儿子谋福祉。
真是暖到爆啊!
可是这李承乾的宠爱只能算一般的。
李泰是李承乾的胞弟,比起李承乾来说,显得更受太宗的喜爱。
日后李承乾谋反政变就是因为嫉妒李泰太受宠爱,甚至一度超过了自己这个太子。
史载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宠冠诸王,是太宗最宠爱的儿子。
李泰喜欢文艺,太宗就在他的王府里设立文学馆,让他可以自由的接引那些有学问的人。
李泰想写书,太宗同意了,最后编成五百五十篇的《括地志》一部。
《括地志》著成,太宗令藏之于秘阁,赐李泰锦缎上万。
李泰“腰腹洪大”太宗这个父亲不但不觉得太胖太圆了不好,反而担心儿子上朝弯腰受累,于是允许他坐轿子上朝。
史书上关于描写他被皇帝喜爱的资料也很多。
《旧唐书》:“魏王泰宠冠诸王。”
《魏郑公谏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