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78章(4 / 4)

加入书签

怎样的规章条例,也要诸使副用功。等到改制完成,要有条例出来。”

这是宋朝官制的特点,除了军队,一般各衙门和地方不是单长官制,而是多长官。中书门下有宰相和参知政事,枢密院有枢密使和副使,地方有知州和通判,互相之间有分工,也有牵制。既防止一人的权力过大,又查漏补缺,已经成为了通常习惯。

此次改制,枢密院新设了四个司,长官俱都位高权重。在他们上面,依然是两位枢密使,还有三位副使。这四司之外,还有通进银台司、承旨司、检详所等独立的衙门,因事而设。不过与四司相比,这些衙门的官员官位不高,职掌也不那么重要。

介绍完了,杜中宵道:“新设了四司,加上其他事宜,枢密院的官吏人手会大大增加。现在的枢府有些狭小了,圣上特旨,于中书之西,扩建枢府。此事便由张昇和曾公亮两人提领,一应需要钱物,造册给中书,由他们拨钱过来。除了官府衙门,于近便处选地方,建官吏居所。来京的官吏,许多人都没有住处,让他们租房,有的人也没钱,要有落脚的地方。”

张昇拱手:“太尉,京城里寸土寸金,哪里有闲地?”

杜中宵道:“枢府四周,还是有一些空地的,并不是民房。另外,可以向中书和开封府要地,他们店宅务下,有许多民房。这些本就是租给民户,拿来建房也没有什么。”

张昇和曾公亮拱手称是,心中嘀咕,觉得此事不好办。事事向中书要钱,中书是那么好说话的?建造居所更不容易,枢密院本就在中书的西面,皇城里,哪里有空地。一出了皇城,那可是寸土寸金的商业宝地,哪个会轻易给你。

看两人脸,杜中宵知道他们心思,道:“此次军改,是圣上痛下决心,集全国之力而办,中书不会难为你们的。此次进京的将领官员太多,缺少住所是必然的,建房屋是朝廷所定,开封府当要配合。我们枢密院要建的房屋不多,三衙要合到一起,增加了那么多官员,他们要建的才是真多。”

张昇和曾公亮想想也是,三衙本是三个衙门,相互之间离着很远。以后就是一个衙门了,当然要到一起办公,而且要离皇城近,京城里要想选地方建造并不容易。

至于地方,一是店宅务,这些房屋本就是官方租给民间赚钱,拆了做衙门也没什么。再一个是省出来的军营,在京中遍布,也有很多地盘。整训之后,京城里面的军营会更加集中,空出许多地方。京城里常驻的禁军,更多的会分到城外去。他们换用了枪炮,城中不方便训练。

杜中宵笑了笑:“编制章程条例,还有京城三十余万,河北河东三十万大军需整训,接下来的日子可不轻松。诸位要做好准备,这一年必然忙碌,不再似从前的日子。”

田况道:“此次全军整训,由于三衙几乎是从头组建,我们不只是要管枢密院,还有三衙的许多事务要去做。杜太尉说一年,一年能够大致做成,已经是了不起的事情了。诸位都心中有数,此次做好了以后好处无穷,做不好,必然重惩!”

杜中宵点了点头:“不错,这次整训,圣上看得紧。哪个做得好,哪个做得不好,皆在圣心。我希望今年底,衙门该有的架子都搭起来,人员全部都到,条例清楚。三年之后,全军整训完成。那时朝廷有八十万大军,大军北上,恢复燕云。我们这些人才算功德圆满,这件事才算做好了。”

那时会是什么样子?杜中宵不知道,总之会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恢复燕云只是一个比较谦虚的说法,那时宋军绝对强于契丹,又怎么甘心如此?

都不容易

到了傍晚,杜中宵备了酒肉,几位枢密院的官员就在旁边的偏厅聚饮。

饮过几巡酒,赵滋道:“此次回京,我想过许多自己可能会做的事,却没想到最后是做此职。什么军令司,以前也没细想过。太尉,这衙门到底是做什么的?”

杜中宵道:“你就是当作以前的帅司,只是去除了情报和后勤好了。等到做的时候,全国军情跟帅司必然不同,边做边学,又有多难?”

赵滋摇了摇头:“太尉,我觉得此事没有那么简单。全国数十万大军,岂能跟一路主帅相同?又没有条例,没有前例可循,必然不容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