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69章(4 / 5)

加入书签

将领们也是好事。现在许多将领,在军中为奉职、殿直,数十年不得迁,实在无益。”

宋朝的禁军以前是终身制,士卒都要当一辈子兵,更何况将领。由于僧多粥少,许多将领往往在低级职位上沉沦数十年,就连规定的五年一迁都做不到。便如杨文广,在立军功前,做了二十多年班直。如果不是兄弟都是恩荫入仕,不需要他养活,日子很难过下去。

文彦博道:“既然是将领,便就是官员,纵然除役了总不能朝廷不管。”

杜中宵道:“相公说的不错,朝廷应该有官职,给这些人。新的军制下,将领都需要认字,会基本的管理,也可以胜任其余职务。现在朝廷除了以前的官员,还有工厂,还有营田务,都可以安排除役的将领到里面任职。低级官员,也不费多少钱粮。”

军队的退出机制,怎么安排,是个大题目。一时之间,所有的人都不说话,都在思考。

军中待遇不好,俸禄不一定到手,许多人不愿意在军中待下去。前几年,年年都有士卒逃亡,一年数千人甚至过万。若是朝廷不管,要不了多少年,禁军就只剩下虚头编制了。但问题是,越是有能力的人越是逃亡,不在军队,他们在其他地方也可以过上好生活。而越是老弱病残之类,越是留在军中。更不要说那些世代从军的人家,他们的关系盘根错节,这种时候更是把持权力。

士卒逃亡朝廷发愁,让军队的人正常退出,朝廷同样发愁。士卒还好说,无法让地方从赋税徭役上给予优惠即可,并不是大负担。将领不同,他们不当兵了,朝廷也要养起来。数量一多,不堪重负。

议论了一会,一时之间各人有各人的意见,很难统一起来。赵祯道:“此事涉及千头万绪,一时之间难以说清楚。杜太尉回去,与枢密院官员仔细讨论,编出章程,让群臣集议之后,才可施行。”

规划

枢密院官厅,杜中宵和田况以及副使张昇、曾公亮和富弼坐在一起,商议军制改革的事情。

杜中宵道:“要改军制,首先第一条,就是要有钱,其次有人。有了钱有了人,才能谈后边的怎么改的问题。这几年朝廷钱粮多收许多,去年王安石到了叶州后,改了许多东西,估计这两年,中书推广到其他地方后,还会多收一些。也就是说,现在改军制,钱是不缺的。”

田况道:“灭了党项之后,圣上决意恢复燕云之地,击败契丹大军。此次军改,是权衡再三,决意要做的事情。钱粮不是问题,朝廷收上来的钱,本来就是要用的。但适才杜太尉所说的人,我们还是要考虑清楚。不要定了章程,结果却没有足够的人手来做,徒惹别人笑话。”

杜中宵点头:“不错,一时之间,难有合适的人手。所以我们规划军改,一定要想到做每件事的人手。此次军改,依我看分成三个部分。一是枢密院,主管军令、后勤、情报和赏功,如何设置衙门,衙门的人需要什么要求。二是枢密院,主管军政、军法和动员,应该设置哪些衙门,怎么选人。第三个是各地驻军,怎么编制,怎么要求,如何保障,战时什么样子,平时什么样子。”

曾公亮道:“太尉,所谓军令、军政,到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可否明言?后勤、情报、赏功,军法和动员,都能想象是做什么的,惟有军令军政,实在有些说不清。”

杜中宵道:“军令和军政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养兵和用兵。所谓军政,就是招人和除役、日常的管理、发粮发饷、日常训练、将士升迁。所谓军令,指的是作战。日常军队如何布防,遇到了战事,用多少军队,用哪些军队,怎么指挥,谁来指挥,具体军略,都在其之内。所以军政管的是全国禁军,军令则是枢密院和帅司,以及隶属的衙门。两者分开,圣上总兵柄,同时照顾战时和日常。”

曾公亮点了点头:“原来是这个意思,倒与现在三衙和枢密院差不多。”

杜中宵道:“这本来就是枢密院和三衙分立的用意,只是其下衙门不齐,官吏不足,许多事情便就废弃了。现在朝廷钱粮不缺,自然该补起来。”

宋朝延袭五代,分设枢密院和三衙,本是历史惯性。这两个衙门,其实不是为了军令和军政分离设立的,不过五代特殊的环境,加上历史的演变,有了这样的作用。

三衙本就是历代的军队管理机构演变而来,入宋以后逐渐分权,成了三个衙门。为了互相牵制,上面不再设总的军队管理官职,如殿前都检点。枢密院本是内府,是皇帝亲信,演变到现在,实际成了指挥战事的机构。由于两者职责不明确,随着官员不同,职权也有变化。

新的军制改革,如果不考虑晚唐五代藩镇的教训,把军权重新集中起来,是不可能的。必须在其中加入制衡,让皇帝绝对掌握军队,才能被认可。杜中宵所做的,其实是后世通行的做法,就是把军令和军政分开。一个衙门管军,一个衙门用兵,军权总于皇帝。

杜中宵道:“现在枢密院所管甚多甚杂,军令自不必说,其余军队布防,将领千迁,几乎是无事不与。改制之后,管的事情实际少了,但要求细了。要按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